139-7499-7429

行业动态
湘潭市雨湖区:引领银发“新纪元” 启航颐养“新时代”

当传统养老观念与现代生活方式碰撞激发出全新的火花,应该如何重新选择赛道?湘潭市雨湖区以“颐养新时代”为引领,正在重塑人们对银发生活的传统认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一次思维模式的颠覆。雨湖区通过创新性的养老服务模式,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需求,更重视他们的精神追求和社交需求,为银发群体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时尚、前沿的新生活空间。

一、数据:老龄化浪潮下的新“赛道”

  根据雨湖区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区常住人口61.63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1.22万,老年人占比达18.23%,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政府而言,这意味着老龄化形势严峻,如何避免老龄化社会的来袭对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带来冲击,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企业或社会组织而言,这意味着广泛的养老需求,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

  实现全区养老事业健康长效发展,关键在于激活市场,将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同步推进。如何引入这股“源头活水”?2023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雨湖区紧紧围绕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中心目标,打造普惠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逐步构建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的助学助餐服务体系,扩大和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在雨湖,一场引领“银发时代”的改革,正在悄然上演,老年人在这里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

  二、老年助餐:在家门口享受幸福“食”光

  15分钟是一个时间概念。用在老龄事业上,又不仅仅是个时间概念。

  “15分钟”,是一种“长度”。让老人过上最便捷的老年生活,就必须把养老服务的“长度”限定在步行15分钟能抵达的范围之内——这是雨湖区打造养老体系的前提。

  从今年4月初开始,每到中午11点多,到雨湖区窑湾街道罗祖殿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食堂就餐的老人络绎不绝。食堂的醒目处写着:“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餐8元。”

  “八菜一汤,味道好,价格公道。还不需要带现金、餐卡,只要刷个脸就可以打饭,大大方便老年人。”自社区食堂开办以来,年近七旬的黄衡湘夫妇经常来这里吃饭,免除了自己买菜做饭的麻烦,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社区看书、锻炼。

  民以食为天。雨湖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重新统筹谋划,选取了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有养老服务经验的品牌助餐送餐配餐企业,借助其先进经验,主推连锁运营社区食堂,逐步构建助餐服务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同时,与建设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定制可在雨湖区社区食堂通行的“颐养卡”和老年人就餐智慧平台系统,并为社区食堂争取4万张总价值20万元的助餐补贴。截至目前,全区已办理“颐养卡”2235张。

  白石古莲城小区的助餐点是老年助餐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15分钟老年助餐服务圈”的一个写照。来这里就餐的老人大多居住在直径1公里以内的小区,以老年人的平均步行速度4.51千米/时—4.75千米/时计算,大约也就是15分钟左右。

  “我们的社区食堂打破了仅仅向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的瓶颈。”雨湖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从老龄到全龄,社区食堂如何实现“长久飘香”?一方面,雨湖区民政局探索“9点钟课桌11点钟饭桌”做法,鼓励社区食堂联动社区学校,利用非就餐时间开展文体娱乐、社交互动等活动,实现饭桌课桌按需转换。同时,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延伸照料、医疗等服务功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鼓励“老年+青年+企事业单位”三重客流融合,社区食堂在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基础上,将青年群体、机关企事业单位纳入服务范围,拓宽社区食堂“造血”渠道,以“开源”方式助力社区食堂持续化发展。

  为满足失能、半失能以及分散供养老人就餐需求,雨湖区民政局积极挖掘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规模化”优势,建立以中央厨房配送为核心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以社区食堂为据点,辐射周边社区。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激活五社联动,发动治理员、协理员、社工、志愿者等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开展上门送餐服务,解决了部分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

  尹德春老两口都已经八十多岁了,生活无法自理,他们的一日三餐成了大问题。如今,有了“私人定制”的送餐服务,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到新鲜热乎的饭菜。

  目前,雨湖区共有社区食堂9个,运营方从养老机构拓展到社区餐馆,而鹤岭镇跃进社区则采用了老年养护院运营,多种机构展现不同特色,满足了老年人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

  三、老年助学:让银发一族老有所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何为安享晚年?在物质飞速发展的今天,吃得饱、穿得暖显然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于晚年,他们有更美好的期待。

  2023年,雨湖区在提升养老服务质效方面持续发力,紧扣老年人物质精神双重需求,依托社区资源,充分发动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打造老年助学助餐服务品牌。在雨湖区,社区学校如春风化雨,让银发一族享受到“文化养老”的实惠。

  李国安,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自从加入社区学校的书法班后,便沉浸在了墨香世界。每天清晨,他都会早早地来到教室,铺开宣纸,挥毫泼墨。在他的影响下,老伴陈秀芬也加入了舞蹈班,两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如今,他们的作品常常在学校展览中展出,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明星学员。除了李国安和陈秀芬之外,还有许多像他们这样的老年学员,在社区学校重拾了年轻时的梦想与激情。

  在雨湖区窑湾街道唐兴寺社区银海·俩宝贝康养中心的大活动室内,一堂别开生面的“老年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应用”课正在进行。时髦的老太太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讲解手机摄影与修图技术,不时发出赞叹声。这也是雨湖区社区学校的一个缩影。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和志愿者,雨湖区在多个社区开设了老年大学,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让老年人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充实晚年生活。

  同时,雨湖区还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打造“朝夕”阵地。在这里,老年学员们不仅可以学习新知识,还可以与儿童互动交流,分享生活的点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老少共学的模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促进了代际间的和谐与交流。

  为破解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率低的难题,雨湖区以老年学校建设为切口引流,激活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打造“15分钟品质老年教育圈”,满足新时代老年人文化养老的需求。老年人都可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找到“学习基地”,告别“精神空巢”。“家门口”的社区(老年)学校也为社区凝聚了新人气,有效盘活了闲置的社区养老服务资源,构建了以老年助餐、上门助洁、居家服务、日间照料、康乐设施等为一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四、嵌入式养老 开启智能加服务新纪元

  雨湖区是湘潭的老城区,共有53个社区,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风物人情。在这里养老,用不了“大而全”的办法。

  2024年,雨湖区大力发展普惠型社区嵌入式养老,积极探索“家门口”养老服务新模式,按照“机构居家化,居家机构化”的思路,整合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功能优势,把“小而精”的养老院开到社区内、家门口,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助餐、助学、助医等高品质、一站式养老服务。

  今年70岁的王晓英和丈夫盛国祥是第一批入住窑湾街道街社一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顾客。因为一场车祸,王晓英下半身瘫痪无法自理,儿子、女儿忙于生计无法照料。今年4月9日,窑湾街道街社一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营业,老两口立刻报名住进颐养中心。“有专人照顾生活起居,不用买菜做饭,比住家里舒适。”

  雨湖区窑湾街道罗祖殿社区辖区面积0.4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80人,60岁以上老年人约2021人,占比24.7%,人口老龄化较高。窑湾街道街社一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大有必要,中心是充分利用政府闲置资产,采取“公助民营”方式建设而成,于2023年10月开工建设,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总投资达400万元。

  一楼前半部分设置为接待中心、智慧平台系统功能区以及老年人娱乐、康复等活动区,后半部分设置为适老化产品体验中心。一楼大厅旁边是社区食堂,食堂的标识标牌、餐饮餐具等统一布局,每餐提供八菜一汤,60岁以上居民餐标为8元/餐,目前平均每天就餐人次为200人次。二楼至五楼为颐养中心,设置床位85张,目前已预定20余张床位。每个房间门前张贴入住人员信息、服务人员信息等公示牌,在床头设置床头卡,详细公示入住老人的基本信息和护理注意事项。每个房间配有电视机、柜子、空调等生活设施,保障老人生活需要。

  充分利用闲置的国有资产,整合社区养老资源,把养老院开到社区内、家门口,将大型养老院“化整为零”,更适应市场需求。目前雨湖区在唐兴寺社区、龙子巷社区、福利社区、古梁巷社区共建成4家嵌入式养老中心,床位数10—60个不等,规模不大,但床位利用率超过95%,深受社区老人欢迎。4家嵌入式养老中心实现连锁运营的同时,根据社区场地、资源特点,打造了“一点一特色”的多样化运营模式。如唐兴寺社区嵌入式养老中心租用窑湾街道卫生院的闲置场地并与其达成合作,主打医养结合服务;龙子巷社区则将养老服务与社区儿童之家功能融合,主打“一老一小”共享同乐的特色模式。

  雨湖民政不仅仅满足于服务的普及,更追求服务的专业与时尚。在这里,养老服务队伍日益壮大,专业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入微的关怀。同时拥抱智慧科技,打造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让服务更加便捷、个性化,焕发新活力。


Copyright © 长沙友龄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33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