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7499-7429

行业动态
零陵区神仙岭社区:老年助餐“四提四化”点亮幸福夕阳

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社区的经验做法!


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社区:老年助餐“四提四化”点亮幸福夕阳

“小饭碗”服务“大民生”。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社区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原则,采用“四提四化”模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发展,托起老年幸福“食”光。

一、基本情况

神仙岭社区隶属零陵区七里店街道,总面积4.1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下辖10个居民小组。目前,社区共有60岁以上老年人4057名,其中,高龄、空巢、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1875名,分别占社区总人口的19.32%和9%。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日渐突出,仅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助餐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破解“舌尖”养老难题、提升老年人获得感成为社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主要做法

一是提档升级,选址配置标准化。选址标准化。根据《零陵区关于进一步规范老年助餐服务的指导意见》,将助餐点纳入城市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建设,以老年人口分布和服务需求为半径,综合考虑交通便利性、环境适宜性等因素,合理设置助餐点4个。建设标准化。按照“三湘怡养”品牌要求,确定标识标牌、服务标准、管理制度、功能分区“四统一”的建设目标,并对原有的硬件设施设备进行适老化改造升级。队伍标准化。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对助餐服务机构资质和服务水平等严格把关。要求餐饮服务和运营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完善培训、考核、激励机制。按标准配备食品安全员,确保助餐安全可靠。

二是提量扩面,市场运营多元化。服务对象多元化。助餐点面向全社会、全年龄段开放,实行错时、错峰、分区安排就餐,日均用餐4000余人次。运营模式多元化。发挥“行政推动+市场机制”作用,探索形成沐邻“社区食堂+长者食堂”、仙域华庭“小区食堂+长者餐桌”、社区餐饮店集中配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中医+康养”4种运营模式。宣传推广多元化。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推广”、“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相结合,社区、社会力量多渠道宣传老年助餐服务和用餐优惠政策。

三是提势聚能,多方助力协同化。政企协同。加大政府帮扶力度,引入沐林公司等餐饮企业参与助餐服务,对每个助餐点给予10万元建设经费和水电气等相关优惠政策。依托慈善资金补助,对户籍为零陵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补贴3元/餐,对75岁及以上老年人、60岁以上低保及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补贴4.5元/餐。资源协同。利用社区、小区闲置资产建设嵌入式助餐点,鼓励餐饮门店设置“长者餐桌”。汇聚民政、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合力,整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资源,举办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培训班,加强质量监管。社会协同。引导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助餐服务,招募党员、退休教师、热心居民等共368名志愿者,组建6支养老志愿服务队,助力助餐服务。

四是提质增效,服务管理精细化。网格管理精细化。社区下辖18个网格,通过网格化管理系统,全面采集老年人家庭住址、健康状况、饮食偏好等基本信息,将数据与社区智慧助餐信息平台互联互通,精准掌握老年人用餐需求。个性服务精细化。创新推出“养生药膳”、“控糖套餐”等定制餐,对高龄、出行不便的老年人由工作人员、志愿者提供送餐。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定期举办戏曲欣赏、美食大会、集体生日会等活动,满足老年人个性化需求。质量管控精细化。从选材、配送、制作、出售等方面提供闭环服务,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管控机制。

三、取得成效

神仙岭社区目前已形成了“集中就餐+固定助餐+流动配餐”的助餐服务网络,实现了助餐服务全覆盖。同时,以点带面,辐射到周边社区和不同群体,推动老年助餐食堂从老龄友好向全龄友好转变,用对外经营的利润“反哺”老年助餐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2024年,为1900余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7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四、经验启示

一是市场化运作是生存之基。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老年助餐服务,坚持公益性与市场性相结合,创新实施“老年助餐+N”模式,在普惠兜底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多元化服务是发展之本。拓宽从老龄到全龄助餐服务范围,将助餐与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传统美食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助餐服务内涵。

三是集约化聚力是保障之要。强化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实行“政府补一点、管理省一点、经营赚一点、老人付一点”措施,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资源,共推助餐发展。

四是数字化赋能是效益之源。借助现有网格,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发挥网格管理平台及养老智慧平台作用,将多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实现供需精准对接。@湖南养老课代表


声明:本文内容由「友龄咨询」摘自 中国民政杂志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长沙友龄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33231号